標題:
烏魚垂釣技巧
[打印本頁]
作者:
Chris3504
時間:
2010-3-4 05:59
標題:
烏魚垂釣技巧
守,游看季節———守與游即定點守釣和游動墩釣,這是釣烏魚的常用方法。烏魚冬天大都藏身比較安全、隱蔽的石縫,灌木叢和雜草密集處,處於冬眠和半冬眠狀態,很少活動,極難釣獲。早春,烏魚開始復甦與進食;晚秋儲備養分準備過冬,大都在原棲息地很小的範圍內活動,只有餌鉤投到了這樣的地方才可以釣獲,而近岸明水處一般不易釣到。仲春至仲秋,烏魚比較活躍,特別是每年5~7月間,烏魚要在水草茂密的水域做窩和產卵、育仔,繁衍後代,針對它們有護仔的天性,看窩點下鉤,不論守釣與游釣都能取得較好的收穫,有時在一個窩點能先後釣到奮不顧身護仔捕食的雌魚和雄魚。秋天是烏魚的又一個孵化季節,魚卵孵成幼魚後,同春末夏初一樣,像黃褐色的蝌蚪群游,幼魚泛著簸箕大小的細浪移動,親魚在下面保護,雖然這時的「黃窩」比春末的「青窩」離岸遠一些,用守候或游動的方法,同5~7月一樣,也有很可觀的收穫。但是,除了釣「青窩」和「黃窩」外,平常游釣的效果不是很好,即使尋找烏魚常駐的水草、樹叢處,也很難見到一條烏魚上鉤。
底、浮看水溫———烏魚和其它溫水性魚類一樣,適合在15~32℃的環境下生活,20~28℃食慾旺盛,它們生性兇猛,但游速不快,故常在水底或水草、樹叢的中上層有障礙物的地方打伏擊。據有關資料記載,一條500克重的烏魚,一天能吃掉250克的小魚蝦,相當於自己體重的一半,可以說是一種害魚。環境水溫15℃以下時,烏魚一般都在底層,只有底釣才見成效;15℃以上時,上、中、下層都會有烏魚活動,底釣、浮釣都行,但陽光熾熱的中午和水溫超過33℃以上時,相對耐高溫的烏魚與其它魚種一樣,多數沉入水底,少數散兵游勇也在中上層游晃,此時底釣比浮釣效果好。2004年6月26日,多雲見晴,氣溫24~34℃,我在水底、小灣一倒入水中的大柳樹旁拋出兩副小拋竿,都用串鉤掛泥鰍,浮釣無魚問鉤,而底釣兩次中魚,說明溫度較高時烏魚多在水底活動。
專、兼看魚情———由於烏魚是野生而非大批放養的,自我繁殖力不是很強,它們同別的魚種相比,在河、塘、湖、庫中總是少數。因此除了烏魚繁殖期或該水域烏魚較多的情況下,可專門釣烏魚外,本地多數釣友都是在垂釣鯽、鯉等魚類的同時兼釣烏魚。做法是:(1)單竿垂釣時,盡量用葷餌和較大的鉤,如用7號伊勢尼鉤掛蚯蚓,可同時兼釣鯽、鯉、鯰、黑等多種魚,任其「選購」一舉多得。(2)雙竿齊下,一葷一素,一大一小,可能烏魚和其它的魚種雙豐收。(3)在集中精力玩手竿的同時,用拋竿、串鉤掛小魚、大蝦、投到釣位附近水域,以逸待勞,無須頻繁換餌,有烏魚上鉤就是意外偏得。2004年谷雨前後,洛陽地區氣溫多在15~25℃,我與釣友常去萬佛山下的水庫上游水草叢生處垂釣,採用多種魚兼釣的做法,每天獲鯽魚30餘尾,偶爾也有鯉魚上鉤,拋竿不時竿彎鈴響,幾乎每天都有黑、鯰入護,這比「單打一」釣某一魚種的收穫量大得多。
竿、鉤看環境———釣烏魚,竿、線的長短和鉤的大小、多少,要因時因地而異,有所同又有所不同。有一次,我見釣友連續上兩條大烏魚,有點眼紅,不顧自己所處的釣位環境,強行將兩副串鉤拋出,結果一竿中魚後鑽進密集的蒲草、菱角中,線斷魚逃;另一竿甩出後毫無反應,收竿時掛住了樹枝,四枚鉤墜「不辭而別」。受挫折後,我對釣組進行了調整改進。以後凡是在草密、樹枝多或有其它障礙物的地方釣烏魚,串鉤都拴3枚比原來4~5枚的掛底率減少1/4~2/5。有時,往烏魚經常出沒又有掛鉤危險的地方投鉤,乾脆用單鉤,魚上鉤後沒有空鉤掛底,很少失魚。若在無障礙物的地方垂釣,仍用4~5枚鉤的釣組,一連拋數竿,雖然這樣的水域魚少,但餌鉤多,所用的白鰷已切成段,泥鰍掛鉤時也剪破了一、二處魚皮,能散發出血腥味,對烏魚頗有誘惑力,常常施釣得手。
歡迎光臨 網羅天下.net.資訊論壇 (http://fuyoma.info/)
Powered by Discuz! 7.0.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