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oard logo

標題: 荷包載情 藏趣盎然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mike1716    時間: 2010-2-15 11:07     標題: 荷包載情 藏趣盎然

收藏荷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品味、欣賞和感悟,其集藏價值非常高。由於古代荷包的存世量急劇下降,導致近年來荷包的交換價格直線上揚,一些明清時期的荷包,在近10年中價格已上漲了數十倍。

荷包在現代詞彙中,往往代表著錢包的意思。但是在古代,荷包卻是人們隨身佩帶在腰間的囊或袋,內存放香料或閒散物品,屬於傳統服飾中的一種飾品。荷包的造型多變,既有傳統的圓形、橢圓形、方形、長方形等常見形狀,也有桃形、如意形、石榴形等異型形狀,且不同地域的荷包也往往存在著本地的形狀特色。更為有趣的是,這種地域特徵還表現在荷包的圖案上,而圖案則是荷包的精髓所在,不同的花卉、鳥獸、草蟲、山水、人物以及吉祥語、詩詞文字等,均反映著不同的含意。因此,儘管荷包的裝飾意義極大,但在很大程度上,圖案卻表達了具體的內容,形成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。

歷史悠久回味無窮

最早的荷包叫香囊,古代人將一些香料藥草存放在簡陋的皮制袋中,防病強身,這種現象在目前的江南地區依然可見,而材料已演變為布或綢緞,但使用者已寡。不過,古代製作荷囊的材料多用皮革,所以有“囊”之稱。在使用過程中古人發覺這種口袋還可以存放其他的隨身零散物品,因此久而久之就變為了隨身攜帶的荷包,但當時稱為“荷囊”,所謂荷者即負荷,囊者為袋也。荷囊就是用來盛放零星細物的小袋。由於古人的衣服尚未出現口袋,因此一些隨身攜帶的必須品只能存儲於這種袋內。最早出現的荷囊既可手提又可肩背,所以也稱“持囊”或稱“挈囊”。但手提肩背束縛了手,為瞭解放手,人們將其改變成掛在腰際,並隨之形成習俗,民間俗謂“旁囊”。

佩帶荷包的歷史可追溯到先秦或更早的時期,目前我國出土的最早囊實物,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遺物。魏晉時期不論男女,身邊都佩囊,囊上飾有獸頭紋樣,也稱“獸頭囊”。到了南北朝時,佩囊已成為一種制度,並出現了絲織物做成的荷囊,官員們身上佩帶荷包的主要功能是用來表示品級地位,《隋書·禮儀志六》記載著“(北朝)囊,二品以上金縷,三品金銀縷,四品銀縷,五品、六品彩縷,七、八、九品彩縷,獸爪。官無印綬者,並不合佩囊及爪。”可見荷囊的佩帶,有嚴格的等級規範。唐代上至王公貴族,下到平民百姓都有佩帶荷包的習俗,且將放官印、魚符(龜符)的佩袋與裝細物的佩囊分開使用,而這也成了荷包存放珍貴佩飾物的契機。事實上,“荷包”這一名稱真正的出現在宋代以後,專指存放隨身的貴重物品(如錢、私人印章等)小袋,且這種佩帶荷包的習俗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初。隨著二十世紀服裝的變革,其口袋的存物功能出現,荷包在城市中逐漸消失,但依然有部分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仍在流行佩帶荷包。如一些農村在端午節就會讓小孩佩帶記憶體香料的荷包,以驅鬼邪,而布依族青年結婚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“耍荷包”,其荷包文化留給人們的不僅是可供欣賞的民間藝術品,還有豐富且深刻的文化內涵。

藝術價值凸顯魅力

荷包大多出自普通人家的婦女之手,其上面所繡的精美圖案具有濃鬱的民俗風格,因此荷包的刺繡、織繡成了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,也造就了“繡荷包”的概念。可以發現,繡荷包是中國傳統刺繡與荷包的結合,也因此賦予了平平常常的荷包以藝術生命力,折射出的文化魅力則是中國傳統的藝術結晶。

在中國的古代,許多少女從10歲左右就開始專注繡花技藝,母親和祖母當然是她們的啟蒙師傅,如此代代相傳也就形成了傳統的繡荷包技術,其中不乏融會貫通的精湛之作。而這種技藝的實現往往是在她們成年之際,將自己的手藝展現出來,形成一種對美好人生的寄託與夢想。這些情與意的交織,充分融合了少女理想與現實的結合,所繡的荷包也就送給自己意中的情人。由此,小小的荷包實際上承載著少女綿綿無盡之情,通過含蓄而明晰的圖案,將自己的情愫表達出來,成為了民俗中愛情的象徵。

自然,荷包除了表達愛情的意義外,也同樣賦予了人生榮華富貴的含意。如隨身攜帶的香包就十分普遍,這些香包上的圖案多姿多彩,寓意豐富,充滿了祥和與祝福的意境。像長輩贈送小孩的香包,往往繡著充滿童趣的吉祥圖案或文字,祝福孩子能夠長命百歲。此外,一些香包裡裝有防病拒毒蟲的藥草,在端午節時成為人們相互饋贈的禮品,其包上長繡有避除蠍子、蛇、蜈蚣、壁虎和蟾蜍的“五毒”圖案,而形狀則出現了虎形、雞形、如意形、壽桃形、蝙蝠形,意扣福、祿、壽、喜、吉祥、如意等。這些圖案在民間文化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,且在數千年間代代相傳,歷久不衰,顯示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。

集藏群體悄然出現

收藏荷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欣賞,其集藏價值非常高。而荷包的收藏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:

其一是對中國傳統刺繡的品味。鑒於荷包上的刺繡是重要的視覺享受,那麼品味刺繡工藝就成了一個不可忽視的重點,在數千年的發展中,荷包的刺繡工藝不斷完善,且每個朝代都具有自身的特色,加上不同地域的流派,刺繡絢麗多姿的技藝往往會讓人流連忘返。在這些荷包上,我們可以看到刺鏽的各種針法,如平針、堆針、戳紗、納紗、打子、鋪絨、盤金等,顯示了古代民間婦女高超的刺繡手法。通過對不同時代、不同地域的荷包對比,就能夠發現中國刺繡發展的歷史,其無疑是個濃縮版的歷程。

其二是對圖案的欣賞。荷包上的圖案千變萬化,但其卻蘊含著象徵意義,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智慧的折結晶,像“雙喜臨門”、“龍鳳呈祥”、“壽比南山”、“劉海戲金蟾”、“福如東海”、“麒麟送子”、“吉慶有餘”等圖案,均以不同的畫面來寓意不同的祝福,其含意深邃且通俗易懂,是民間交流的很好傳播載體。

其三是對形狀的感悟。荷包的形狀也同樣千變萬化,而這些不同形狀的變化除了美化華作用外,實際上也折射深刻的寓意。我們常見的荷包形狀有雞心形、方形、圓形、葫蘆形、花籃形、花瓶形、書卷形、銀錠形、燈籠形、鐘形、山形等等,而一些特殊形狀的荷包則反映著特定的含意,如桃形荷包,往往是晚輩送給長輩的賀壽之禮,而心形荷包則情人或戀人的定情之物。另外,每件荷包常配有編結的系帶,在這些百結上會飾有料珠、流蘇等飾品,以增加荷包所體現的象徵性含意。

儘管荷包流傳了數千年,但由於近百年來其在民間的傳播已日漸式微,所以現代人對荷包的印象十分淡薄,尤其是城市化的快速發展,更令這一民間傳統工藝陷入了消亡地步,因此收藏荷包已成了搶救這一古老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要途經。而不少有識之士也看到了荷包的集藏價值,近年來紛紛開始尋覓不同年代的荷包,對此加以整理和歸納。需要引起注意的是,由於古代荷包的存世量急劇下降,導致近年來荷包的交換價格直線上揚,一些明清時期的荷包,在近10年中價格已上漲了數十倍,而市場貨源依然匱乏,特別是那些精品級的荷包已逐步現身拍賣行,成交價格數千元的並不在少數,而在10年之前這些荷包的價格僅十多元。至於一些普通的荷包價格更是不足5元,但現在也多數上漲到幾十元乃至上百元。

當然,一些工藝品商店現在仍然有低價的荷包,不過它們均是新生產的旅遊工藝品,其中絕大多數為機械化的批量產品,圖案與形狀也千篇一律,大同小異,並非本文所涉及的收藏範圍,集藏者在收集時應該加以區別。




歡迎光臨 網羅天下.net.資訊論壇 (http://fuyoma.info/) Powered by Discuz! 7.0.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