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題:
巨災之下保險為何缺位 農戶抱怨無險可保
[打印本頁]
作者:
iphone8502
時間:
2010-2-23 20:29
標題:
巨災之下保險為何缺位 農戶抱怨無險可保
10月下旬我省舉辦的首屆特色農博會上,帶著蝗蟲參展的徐中發著實風光了一把。老徐在攤位上油炸蝗蟲時,數百人將其圍得水洩不通,爭相品嚐這別具特色的美味。當時老徐盤算著,年底蝗蟲上市,怎麼也能帶來四五十萬元收益吧。
誰想到,農博會閉幕僅僅半月之後,老徐的蝗蟲遭遇滅頂之災。11月9日深夜至次日凌晨,在太原市晉源區姚村鎮北邵村的養殖基地,老徐的4座蝗蟲大棚被暴雪全部壓塌,同時倒塌的還有2座花卉大棚。兩項損失估計在100萬元以上。
不僅是徐中發,北邵村50多戶種植養殖戶的大棚在暴雪中無一倖免。據省農業部門統計,此次暴雪對全省農牧業生產造成嚴重影響,超過4萬個日光溫室和大棚、總面積達219萬平方米的畜禽圈捨倒塌,410萬頭(只)畜禽因災死亡。農、牧業兩項經濟損失相加超過20億元。
遺憾的是,在巨災面前,本應挺身而出幫農民抵禦天災、為政府分憂的保險業,卻有力無處使,立案賠付總額不足50萬元。鑒於此,山西保險業有識之士呼籲在全省盡快建立巨災保險體系,改變目前以財政救濟為主導的救災模式,從而為農民織就一張由保險業、財政及其他力量共同組成的保障之網。
老徐的困惑 為何無險可保
12月6日,暴雪已過去近一個月,徐中發仍無法忘記那慘痛的一夜。
太原市晉源區姚村鎮北邵村有50多戶種植養殖戶。在他們的大棚裡,主要栽培著蔬菜、花卉。老徐是惟一一個既栽培花卉、又養殖蝗蟲的專業戶。
11月9日,暴雪降臨的夜裡,北邵村人一夜無眠。夜裡11時多,徐中發和妻子踩著沒膝的積雪,拄著鐵鍬,心急如焚地趕往村外大棚。徐中發有6個大棚,其中2個栽培花卉,裡面多是從南方拉回來的花,另外4個大棚裡養殖的是蝗蟲,這還是從河北引回的項目。據他說,蝗蟲是無公害的純天然綠色食品,市場前景非常好,就等著今年春節上市了。然而,無情的大雪摧毀了這一切。那一夜,徐中發和妻子不停地從大棚上刮雪,渾身濕透,無奈棚多、人少、雪狂,10日凌晨4時多,6個大棚終於在一陣吱吱呀呀的聲響中全部倒塌,蝗蟲和花卉盡被凍死。
北邵村的其他種植養殖戶也在刮雪,一直到凌晨三四時大棚倒塌。女人們在大雪中哭了整整一夜,回家後好幾天飯不吃、炕不起。之前為了籌措建設資金,他們不僅花光所有積蓄,還向親戚朋友和金融部門借款和貸款。用北邵村村長的話說,「全部家當都押進去了,這些大棚就是他們的命根子。」
在這場暴雪中,北邵村種植養殖戶損失最小的超過3萬元,平均損失則超過10萬元。
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恢復生產?這是包括徐中發在內所有受災農戶最為揪心的事情。從全省範圍看,這也是關係到保護農戶種養積極性、保證農副產品市場供應和避免價格出現波動的大事。
面對暴雪對農牧業造成的影響,省政府連日來多次召開會議研究抗災救災工作,並決定通過民政救濟、財政補貼、銀行放貸等途徑,對受災農民群眾進行救助。
一些受災農戶表示,當前恢復生產最缺的是資金。農業保險原本是一個很好的救災途徑,但由於覆蓋面太小,面對農業、農民的巨額損失,保險業只能選擇旁觀。
在接受採訪時,晉源區部分受災農戶均表示,曾試圖加入農業保險,但不是保險公司沒有這項業務,就是嫌風險太高不願意承保。問了幾家保險公司,他們只好放棄了。對此,徐中發有些困惑,「為什麼搞農業的會無險可保呢?」
商業保險疏遠農民又被農民疏遠
農業生產無險可保,這是一個早已存在的事實,只不過雪災這個「放大鏡」再次將其凸顯放大罷了。
早在上世紀80年代,我省保險業已經涉足農業保險。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,由於風險太大,許多保險公司不願意承保和開發農業險,使得農業保險在商業化道路上越走越窄。直到今天,除母豬保險、奶牛保險等政策性保險以外,省內其他農險產品都在小規模、小範圍內徘徊。
農業保險的高風險,是造成上述現狀的一大原因。從1984年到2006年,全省保險業共收取農業險保費7284萬元,因暴雨、暴風等自然災害賠款達到7573萬 元 , 簡 單 賠 付 率為104%。就是說,22年裡保險公司的農業保險業務是只賠不賺。類似的情形今年在新絳縣再次出現。人保財險山西省分公司在該縣承保蔬菜大棚,在本次雪災之前,由於其他災害原因向菜農賠付16萬元;雪災發生後,又要賠付13萬元。而該公司收取的保費才11萬元。
另一方面,由於農業風險高,保險公司的保費標準會相應提高,這時,由於農民的收入較低,根本負擔不起。反過來,如果把保費降低到農民能夠接受的標準,保險公司又賠不起。這種兩難處境一直困擾著我省農業保險的發展。
從1984年發展到現在,商業性農險仍然是在我省個別地區進行試點。例如,運城開發的小麥(2197,13.00,0.60%)收穫期火災保險、苗木保險、煙葉保險等產品。但這些保險的承保面並不大。究其原因,主要是保險公司設計的都是一些風險較小的保險產品,承保的是雹災、火災這些發生概率和發生面積較小的災害。而實際上,我省最大的農業災害是旱災。「農民真正需要保障的不能得到保障,保險業以一種商業化的手段疏遠了農民,但因為不能滿足農民需求,同時也被農民疏遠。」省農業廳一位人士說。
財政支持多層面化解巨災風險
在這場暴雪中,商業保險面對巨災的力不從心也引起業內人士關注。
山西保監局局長慕福明認為,實踐證明,傳統的商業保險沒有能力單獨解決巨災這一難題,農業的特殊風險也決定了完全商業化的運作缺乏可行性。「如果沒有一個以財政支持為主的巨災保險體系,農民很難實現旱澇保收的夢想。」
從國際統計數據來看,國外發生巨災後,保險賠款可承擔30%以上的損失補償,發達國家甚至高達60%至70%。而在我國,雖然自然災害每年造成大量經濟損失,救災卻主要依靠國家財政救濟。一直以來,政府已習慣在大大小小的災害面前扮演風險第一承擔者。比如這次雪災發生後,我省各級政府紛紛出台政策,對日光溫室、蔬菜大棚等受損嚴重的農戶給予貼息貸款和資金補助。而在建立起巨災保險體系之後,政府應該是風險的最後承擔者。
人保財險山西分公司農險部一位負責人指出,巨災保險本身無法完全依靠商業化的方式來運作,必須依靠政策支持。據瞭解,在山西保監局和省內有關部門的推動下,我省正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性種植業保險試點。如果試點得以推行,我省農民種植小麥、玉米(1862,-5.00,-0.27%)等作物將得到保險保障,由國家補貼部分保費,一旦遇到巨災,將獲得保險公司的賠付,從而避免因災返貧的發生。
但這僅僅是建立巨災保險體系的第一步。山西保監局有關人士表示,面對動輒數十億元甚至成百上千億元的巨災損失,僅靠保險公司賠付是不夠的,將來應採取「政府補貼,商業運作,賠付封頂」模式。就是說,農民的保費由財政補貼,保險公司在賠付時以一定倍數封頂。比如遇到大的旱災,如果保險公司賠付額超過了實收保險費的2倍或3倍,超出部分的巨災損失,應考慮由政府吸納社會力量,設立巨災風險基金進行賠償。這樣,既提高了農民抵禦巨災風險的能力,又可以用有限的財政資金撬動更多的社會資金來承擔巨災風險,從而形成多層次的巨災風險分擔機制。
歡迎光臨 網羅天下.net.資訊論壇 (http://fuyoma.info/)
Powered by Discuz! 7.0.0